在5G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不断地催生出各种新业态与新模式,信息与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个人的私密数据泄露会给社会及个人都带来巨大的风险与隐患,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问题也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购物网站或App上搜索了一个商品以后,再使用其它的网站、程序或App时,经常会遇到与该商品相似的广告或信息,或者你在平时会接到一些销售推广电话,当你未购房时,对方会向你推荐房源信息。
若你已经购买了房产,对方会问你是否有意愿转租或出售房产,令你奇怪的是,对方知道你的名字,甚至还清楚关于你的一些比较私密的信息,这说明你的个人信息已经或多或少地泄露了,那么信息泄露的危害是什么?同时又该如何做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呢?
2021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首次对隐私进行了定义,法典指出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其特征在于“私密性”,不受他人侵害。
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个人信息已成为高价值的数据资源,它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个人信息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姓名、电话、地址、身份证号等内容,个人的生物识别、金融消费、资产负债、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都属于个人信息。
诚然,大多数人对个人隐私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用户在个人数据的保护方面,完全是属于弱势群体。
加强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需要坚持体系化的共治思维,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监管部门、企业和个人用户三者之间要形成合力,以确保App能够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地获取用户个人信息。
在政策层面上,国内当前在这方面的规范亦是愈来愈细化,民法典在第四编人格权中专门列出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章节,其中的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这两年还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法律法规,目前已经形成了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基础制度框架和操作规范体系,这为各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在执法层面上,监管部门需要依靠技术手段,逐步加大对各种App下载平台和App所有者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查处涉及到个人隐私方面的违规行为,同时要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约束,持续推动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各行业都能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企业作为责任的主体机构,应当对App在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风险权限需求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应为企业APP部署代码签名证书,确保APP开发者的成果同时,更是为了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除了在App下载界面对程序申请的权限、收集用户信息的类型进行标注与说明以外,对有超出服务范围申请权限的App应不予上架或及时下架。
同时,更严格的个人隐私保护已经是大势所趋,企业若能切实保障好用户的隐私安全,用户在获得了更佳的体验与感受以后,平台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关注与使用,从而实现平台与用户双方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当然,用户自身也应当提升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避免在各种公共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透露出自己的隐私信息,如在网上冲浪时确保自己浏览的网页是经过SSL证书认证保护,下载的APP是官方认证已部署代码签名证书的正版APP等等。
数据为王的时代渐成过去,技术+数据为王的时代正迎面而来,站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在监管从严的大环境下,随着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出台与后期的逐步完善,互联网企业应更关注用户的信息安全。
上一篇:原来这个时候才是黑客最喜欢入侵的时机!
下一篇:2021年度漏洞利用事件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