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后缀领域的“明争暗斗”,其实是个老话常谈的话题。
在2000年前后,在由曾经红极一时的8848.net引领的一波“.net”浪潮下,曾有过一阵.com和.net的“老大”之争。当然这在现在看来是很好笑的。
在2003年之前,.com.cn因其先天的表现形式的劣势,除了个别极短前缀类型以外,一直被.com域名和.net域名(甚至包括.cc和.org)等后缀压得抬不起头。形势一直持续到2003年.cn开放域名申请之时。.cn域名因其国家后缀的属性,以及比.com还短一个字符的优势,后起直追,.cn域名在之后的十几年里逐渐成为了国内域名投资领域公认的第二把交椅。
最近几年,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逐渐放开了对通用域名后缀(gtld)的限制,随后陆续出现了数以千计、五花八门的域名后缀。
在如此形势之下,纵然全球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域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但如此之多的域名后缀一拥而上,再加上各个域名后缀运营机构实力的参差不齐,在一时没有足够多的用户买单的前提下,新后缀领域必然会出现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情况。
具体到域名投资领域,在始于2015年的国内米市一波由热钱引领的“大跃进”行情中,众多新后缀的运营机构闻风而动,以极快的反应速度迅速“渗透”到国内域名投资圈。在2015年米市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不少新后缀也确实得到了部分域名投资人的关注。特别是部分在传统后缀域名的投资上获利丰厚的域名投资人,在眼看着传统后缀的投资类型被“开发”殆尽、优质类型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目光及资金投入到了相对成本更低、前缀资源更丰富的新后缀领域。
后来的情况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有目共睹。在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米市资金被分流到更多类型、更多后缀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米市自2016年起逐渐归于平静,难以计数的资金在投入到新类型、新后缀后,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灰飞烟灭、不留痕迹。
在2017年7月6日,工信部下发了关于规范域名后缀的通知(工信部连发两则通知加强规范域名行业),相信国内的域名注册、域名服务机构也会陆续跟进。
这个事情,怎么说呢,应该是件好事。一来,不具备在国内长期服务条件的域名后缀将逐渐退出市场,国内域名服务的质量、稳定性更有保障,会间接促进企事业单位对网络应用的信任,从而加快终端网络化、信息化的脚步。二来,对于这两年米市资金“失血”严重的现状,收缩战线无疑更有利于集中火力,这个不用多说,你懂的。
预计今后新顶级域名后缀没通过工信部审批,想要在中国市场持久立足是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