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全国多家影院近日才逐步开放,影迷们的“春天”终于到来了。而大家苦苦等待的迪士尼年度大片《花木兰》也将于9月11日在中国大陆影院全面公映。作为全球第二大票仓,中国市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这部命途多舛的影片最终能赚多少。
一个月前,迪士尼突然宣布《花木兰》全球撤档。当时,苦等大片救市的影院老板都懵了,谁也没想到,浓眉大眼的米老鼠也有“叛变”的一天。与此同时,好莱坞也正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不管疫情何时结束,把观众请回影院都是难上加难。《花木兰》的线上收益如何,将对未来好莱坞大片的生态产生巨大影响。整个好莱坞,甚至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影视业者,都在暗中观察。
《花木兰》是今年好莱坞成本最高的电影之一,光制作成本就高达2亿美元。按照惯例,这类顶级大片在公映宣传期,还要额外烧掉上亿美元的宣发成本,这意味着影片总成本高达3亿美元。大体上,好莱坞大片的片方能从其全球票房总额中拿回40%-45%,按此推算如果继续在院线上映,《花木兰》全球票房至少要7亿美元才可能回本。光靠中国回本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迪士尼想出了一招险棋:一半市场上线上媒体,一半市场进院线。在Disney+覆盖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欧洲多国,《花木兰》都将面向订阅用户提供付费点播,要价最高29.9美元。而在中国、东南亚、韩国等亚洲市场,《花木兰》仍然会进入影院。
那么问题来了,会有多少人愿意花钱去看《花木兰》呢?截至今年8月,Disney+在全球累积已经有6000万用户。即使付费率只有10%,按照600万用户、30美元一次来推算,也有1.8亿美元入账。而且和其他点播平台要抽成这一点不同,这笔收入几乎全数会进入迪士尼腰包。这意味着光靠点播收入,《花木兰》就有可能收回制作成本。很多国内网友也纷纷表示,苦苦等待了三年,《花木兰》终于要上映了,就冲这几年的等待,也要去电影院贡献一张电影票。
一方面在欧美市场开展付费点播回收大半制作成本,同时为旗下媒体拉新,另一方面继续在亚洲影院收割票房尽可能利益最大化,这招史无前例的险棋,迪士尼很大程度上走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