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云计算 正文

一文读懂数据库发展史

2024-11-14 5 0条评论

一文读懂数据库发展史

分类:云服务资讯 编辑: 浏览量:100 2021-12-03 14:02:38 20世纪60年代中期,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便已经开始,在将近60年的时间里,技术经历三代演变,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造就了C.W.Bachman、E.F.Codd和J.Gray三位图灵奖得主;发展了以数据建模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核心技术为主,带动了一个巨大的数百亿美元的软件产业。
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在1968年上线。IBM的IMS用于跟踪土星5号和阿波罗太空探索项目的供应和零部件库存。它引入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应用程序的代码应该与它所操作的数据分离。由此支持开发人员编写只关注数据访问和操作的应用程序,而不关注与执行这些操作和确保数据安全相关的复杂性和开销。IMS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IBM的System R和加州大学的INGRES率先开发了第一个关系型DBMS。
第一批系统的数据库工作负载没有今天那么复杂和多样化。在这些早期的应用程序中,操作员通过终端启动事务,然后手动向系统输入新数据。此时,DBMS的预期峰值吞吐量仅为每秒数十到数百个事务,响应时间以秒为单位度量。这
些早期DBMS的体系结构也基于当时流行的计算硬件。它们通常部署在只有一个CPU核心和少量主内存的计算机上。对于这些系统来说,磁盘是数据库的主要存储位置,因为磁盘能够存储比内存更大的数据,而且成本更低。
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
其表现为数据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数据量剧增、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数据管理无处不需无处不在,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基于云环境所打造的云原生数据库不断地开始占了数据库市场份额。
云原生数据库和托管/自建数据库最大的区别就是:云原生数据库是面向独立资源的云化,其CPU、内存、存储等均可实现独立的弹性,利用大型云厂商的海量资源池,最大化其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同时支持独立扩展特定资源,满足多种用户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实现完全的Serverless; 而托管数据库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服务器架构,各项资源等比率的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其弹性范围,资源利用率都受到较大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云的红利。
基于云原生数据库技术,未来创业团队无需花费巨大精力来应对海量数据来袭,只需聚焦在业务即可。
新网云数据库具备高可靠双机热备架构,灵活的备份策略配合多级备份体系,提供可靠性更高的数据库服务,满足高读写性能场景的业务需求,99.9996% 的数据可靠性和 99.95% 的服务可用性,简化了传统运维工作中为保障数据高可靠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和额外的 IT 投入成本:https://www.xin net .com/cs/rds.html


声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社区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

送邮件至:operations@xinnet.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时

需注明出处:新网idc知识百科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admin 网址:http://news.edns.com/post/76855.html 发布于 2024-11-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